1、工作室成员成长和发展
(1)工作室成员通过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,不断提升理论素养,每人每年阅读一本专业著作,发表一篇教育教学文章,向学者型教师发展。
(2)工作室成员通过专业业务的学习,明确机电专业教育改革的走向,自觉更新常识结构,增强自身专业底蕴,每年主讲一次教学讲座、学术报告,逐步向专家型教师发展。
(3)工作室成员通过对教改过程中的热点、难点、疑点等问题的研讨与实践增强了研究意识,每年申报校级课题2个,市级课题一个,每两年申报省级课题一个,研发一门校本教材。向研究型教师发展。
(4)工作室成员引导培养青年教师成为骨干教师,积极创造条件让工作室成员成为学有专长、术有专攻的知名教师。
2、专业和课程建设
工作室将主要探讨机电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职业教育模式、课程设置、课程结构及教学方法,研究如何优化专业课的教学过程和实施策略,提高专业课教学的有效性。开展学术研究、研究教材教法,制定出一批适用的校本教材。
3、教学资源建设
进一步丰富课程辅助教学资源,特别是信息化辅助教学资源(微课、视频、动画等)。将专业群中的新常识、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设备的学习和运用更科学地融入课程中。建设内容更加丰富、形式更加多样、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的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。
4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、学生发展
每学年辅助院部滚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教学发展需要。进一步探索符合专业特点的多样化教学方式。强化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无缝对接,进一步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。
5、产学研结合与教科研成果、社会服务
参与行业企业技术项目研发与服务,进一步发挥优质师资等资源,参加并举办徐州地区乃至全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、创新创业大赛、信息化大赛等,开展校企合作、校校合作、政校合作,进一步发挥带头作用。
6、研究预期成果的呈现方式
研究报告、论文、公开课示范课课例资料(教案、评价表、分析资料等)、博客文章、反思日记、培训课件、编写的教材等。